stitcherLogoCreated with Sketch.
Get Premium Download App
Listen
Discover
Premium
Shows
Likes

Listen Now

Discover Premium Shows Likes

音樂漫談 YSH classical music podcast

24 Episodes

5 minutes | Mar 1, 2019
《長話短說》:荃灣大會堂,拆就拆吧!
報載,香港政府打算把有 37 年歷史的荃灣大會堂拆卸。此舉在西方民主國家,以至港英時代的香港,是不會發生的。只是,香港非從前的香港,在上的是殘民自肥的民賊,是沒什麼壞事不敢做。看看醫院的情況,便可知所謂的官員如何狠心。他們唯利是圖,自不會可惜區區一個大會堂。然則,香港人也無必要太受這些事影響。我們盡己力保存文化,堅守自己的信念,不同流合污,就算政治黑暗又奈我何?大會堂,要拆就拆!
21 minutes | Mar 1, 2019
為何要認識英國的古典音樂?
社會的精英叫下一代「不要忘記過去」,說得真對。香港自 1842 年開埠以來,一大部份的歷史都與英國有關。英國人的處事作風,仍見於香港人身上;香港的海港叫維多利亞港,授課的叫英皇佐治五世學校,以至乘坐的雙層巴士和直播的英國足球比賽,衣食住行都看到英國的影響。既如此,我們沒理由不多聽英國的古典音樂。而抵抗極權文化的入侵,更不能單靠本地文化,還要靠上國的文化。聽英國的古典音樂,你會聽到音樂裏的莊嚴和正直。 https://open.spotify.com/track/0V8MdYktIdFVRo4W0TbFDX?si=ngFjjmmbTKyrRtfmrNc6LQ
6 minutes | Jan 26, 2019
為什麼小童音樂會那麼悶?
給小兒看的音樂會,為何非莫札特弦樂小夜曲不可呢?當你把一場音樂會變為「照顧小兒分享會」,觀眾已經悶出鳥來,巴不得快點走人。
10 minutes | Dec 27, 2018
大會堂有裝修的需要嗎?
為慶祝大會堂落成五十週年,政府於 2012 年翻新大會堂。工程包括更換大堂地毯和後台冷氣,裝修更衣室,把一幅石板砌成的牆身毀掉改舖石屎。這些工程,旨在破壞,把原本好端端的東西換走,那管何謂民脂民膏。 據報,2021 年政府又會替大會堂「翻新」。如無以外,屆時大會堂的廁所該無一幸免。牆身也許會變為粉紅色,跟對面海的文化中心相呼應。大堂金碧輝煌,有多媚俗便多媚俗。
7 minutes | Nov 23, 2018
《長話短說》:指揮的要求(一)
不知遇過幾多個指揮,他們都會有這個要求:「請小提琴聲部的後排樂手,拉大聲一點,後面的譜台要比前面拉得大聲!」 指揮之所以這樣說,因為在他的位置,小提琴的音色單薄。如果樂譜上的指示,需要渾厚飽滿的音色,那不可能單靠首席一人完成。偏偏有些首席覺得,如果後面的樂手比自己大聲,是不能接受的事,於是會向後面的樂手訓話,再「演繹」指揮的指示,甚至叫人不要拉得比他大聲。這時便叫人無所適從。 我想,不少首席都不夠自信。人家一旦比自己大聲,身為首席的權威便會蕩然無存,失去存在感,覺得受冒犯而不安。而為了挽回自己的權力,即使講一些與指揮相反的話也在所不惜。這種人,很可憐。目空一切,其實自卑非常。 如果我是首席,後面的樂手,細聲的樂段比我拉得細聲,飽滿的樂句比我飽滿,反應比我更準更少時滯,音色的要求比我更高,我高興也來不及! 須知坐在後排,跟指揮的距離又遠,如果前面的樂手不夠肯定,後面的樂手一定不敢拉奏。然後離指揮越遠,聲音越小,請問那怎會奏出令人滿意的音樂?常常要求人別大聲過自己,別早過自己,這樣不好那樣別做,該做的只是「跟」自己,那有什麼意思?還不如你自己拉飽佢? 遇到這種情況,指揮不能隻眼開隻眼閉。為了音樂,有必要跟首席好好談。
13 minutes | Nov 23, 2018
如何喜歡一首歌曲?
當一首曲對你很重要,你自然會喜歡它;當一首曲變得屬於你,你自然會喜歡它;當你誠心練一首曲,你自然會喜歡它;當你發現它的可愛之處,你自然會喜歡它。最後,那首曲變為你生命的一部份,你也融於那首曲裏,你想不喜歡它也不能。對一首曲如是,對一個人也如是。
6 minutes | Nov 15, 2018
《長話短說》:康文處及其職員的特長
在香港,音樂會開始前,觀眾總要被逼聽一段廣播:「歡迎來臨大會堂音樂廳。為免影響演出者的情緒,請勿在場內吸煙和飲食;未經許可,請勿攝影、錄音及錄影,謝謝各位合作。Welcome to the ⋯⋯」同一內容以廣東話、英文和普通話廣播三次,令演出者的情緒極受影響,良久不能集中。這段廣播有需要嗎? 比如到西九ICC的「田舍家」晚膳。日本侍應臨端上壽司之前,忽然傳來廣播:「各位先生女士,為了不影響廚師的工作情緒,請勿隨地吐痰和大小二便,謝謝合作⋯⋯」這不單冒犯,而且十分無禮,你以後也不會幫襯吧?偏偏康文處自以為是,表面提醒,實則侮辱港人;演出團體的管理層不察,不主動取消這些擾人的廣播,亦令人費解。
18 minutes | Nov 14, 2018
先生的難處何在?
父母說:「給小女學音樂,不過想她變得斯文高雅。她學識便可以了,沒打算要她以音樂為事業⋯⋯」 問題是,何謂「學識」?怎樣才算「識」?是考到五級、還是八級便算「識」?然而,比起什麼 AT、LT 和 FT,其實又算不上「識」。那麼博士畢業,連論文也出版了,總可以了吧?對不起,音樂是奏給他人聽的。你可以演奏嗎?你知道如何在樂團裡跟人合奏嗎?懂得進退嗎?作曲?指揮?音樂是一門學不簡單的學問,只能學,卻無學得識的一天。 以小提琴來說,其實是學什麼?學分辨音準,練左手使手指變得靈巧,運動自如;練右手的運弓動作令發聲自然,不失對比。 天份不夠的,能做的不多。但遇上天份不錯卻懶散的學生,應該怎麼辦?除「講耶穌」以外,還能怎樣?他的父母會嚴肅看待,還是由得他?先生又該用什麼標準來教? 練習不夠,練得不好,上課有何用?叫先生如何教?
31 minutes | Nov 10, 2018
樂團裡何事最令人失望?
指揮做的是什麼?是指揮?錯了,是演繹樂曲。 身為指揮,你的首要工作不是「練樂團」,而是練你自己。練好你的耳朵,提高你對自己的要求,不要得過且過。把你的體會和想法,盡量講給團員知道。 你講的是什麼故事?你的故事有何特別?你如何令團員非喜歡你的故事不可?團員有多落力,視乎指揮有多重視自己的故事(音樂)。你的故事如果比你的生命更重要,團員是不敢不跟你一起。
6 minutes | Nov 2, 2018
《長話短說》:觀眾與藝術總監
一個外籍芭蕾舞團的總監,每場表演開幕前,總會走到臺前,用廣東話跟觀眾打招呼,簡單介紹節目。這不是可有可無的舉動,而是真心多謝觀眾的證明。另外,八場表演,竟然有人會來看五、六次。同一樣的製作,只是由不同的芭蕾舞員擔任男女主角。就是因此而看一次又一次?為何他們不會看膩?
2 minutes | Oct 30, 2018
《長話短說》:不整齊的小提琴聲部
《長話短說》系列的第一集。有指揮說,小提琴聲部發聲不整齊,是因為後排樂手沒「跟住」首席所致。錯得緊要!
50 minutes | Oct 30, 2018
四歲學小提琴可以嗎?
幼稚園三歲便學數學了。只要上課集中,練琴認真,就是三歲學琴又有何不可?。我就是這樣過來的。萬事起頭難,但看著指頭的繭一天比一天厚,越練越能體會練琴的趣味。不知不覺過了兩年,然後回頭一望,也不是那麼難熬吧。 學習,是不該有什麼目的。一旦有目的而學,有所為而學,便很難發現學習的樂趣;目的達到以後,更不會繼續學習。「自由了」,但學過的也會慢慢忘記,多可惜。 學習要不帶目的,該盡力而為。不要以為能夠學習是理所當然的事,無什麼稀罕,要珍惜機會。 本集與我小時侯學琴有關,有興趣的聽眾不妨一聽。
40 minutes | Oct 28, 2018
如何做個乞人憎的領袖?
根據我的經驗,我發現要成為這種「領袖」,至少要有以下十種特質: 一)無領導才能 二)無主見 三)死不認錯 四)自己顧自己 五)要覺得凡事理所當然 六)要孤芳自賞,目空一切 七)耍脾氣 八)指揮的一切要求,要以自己的演繹作準 九)常搬龍門 十)小家 如想你想成為乞人憎的領袖或樂隊首席,那本集萬勿錯過。
31 minutes | Oct 16, 2018
何謂無調性音樂?
音樂怎能無調?無調的音樂還算不算音樂?上世紀初有作曲家以為,無調性的音樂未必不可能。 好聽與否還是其次,重要的是,那是音樂創作終須走的一步。
21 minutes | Oct 16, 2018
如何改善音準?
音準的英文叫 intonation。想音準好,音準先要穩定;想音準穩定,手勢先得正確。 不妨多留意左手所處的狀態。 1. 手肘要放鬆。須知拉 E 弦的角度,跟 G 弦的不同。拉 E/A 弦時,手肘處 於最放鬆的狀態,前臂大致垂直;拉 D/G 時,手肘要往右移,令手指在 D/G 弦的正上方。 2. 手腕要放鬆,別往前推,否則手指尾不方便按弦。也別過份向內彎,令手心貼著琴頸 3. 手腕的角度,讓手心盡量靠近琴頸 4. 手指關節的角度。按弦時,要用指頭按 5. 手指的關係 6. 手指和弦線的距離 7. 拇指該在食指的對面
29 minutes | Sep 19, 2018
我如何錄 podcast?
最近之所以沒有動靜,是因為去了日本參加一個名為 Rethinking Bach 的研習班。 巴赫的音樂為什麼要 rethink 呢?怎樣 rethink 呢?
15 minutes | Sep 18, 2018
為何考入樂團?
是「為何」,不是「如何」。 考入樂團,無非因為喜歡拉樂團。喜歡什麼?樂團裏豐富的音色、每次與不同的音樂人合作而獲得的啟發、融於音樂裏的感覺、聽到美妙和聲後起雞皮的感覺。 獨奏家是孤獨的,因為不論他技巧如何高超,他也不可能獨個演出一首交響曲;再好的樂器,也做不出樂團的氣勢澎湃。演出精彩,但 encore 以後,行色匆匆,他便要飛往下一個國家,同另一隊樂團合作。他們是音樂界的遊牧民族。 相比之下,樂團的音樂人則幸運得多。演出好否,總會有一兩個好同事能互相勉勵。遇到好的客席指揮,大家也會振奮不已。對,是「大家」。 同「大家」一起演奏一首交響曲,那感覺真好。
15 minutes | Sep 18, 2018
何謂節奏?
Rhythm is the variations of metre. 節奏是節拍的變化,這大概是節奏最言簡意賅的定義。 節拍是一天二十四小時,節奏是作息的先後和長短; 節拍是校規,節奏是校規以外的東西; 節拍是生命,節奏是生活。 明乎此,則無懼節奏矣!
4 minutes | Sep 18, 2018
從節拍到節奏?
一拍 ♩ 除二,得兩個半拍 ♫ 一個半拍 ♪ 除二,又得兩個十六分音符 ♬ 如此,一拍有幾多個十六分音符呢?
12 minutes | Sep 18, 2018
如何令自己變得有樂感?
何謂樂感?樂感就是放在音樂裏的感情。 想想一首你喜愛的歌曲,交響曲、流行曲、聖詩、一段電影配樂或一首廣告曲。它有何特別之處?輕快?振奮人心?這首曲會在你腦海不停地播嗎?會常常哼著它嗎?試唱一下吧。是如何唱的? 你可以用小提琴,「唱」那首在你心裏的歌嗎?
COMPANY
About us Careers Stitcher Blog Help
AFFILIATES
Partner Portal Advertisers Podswag
Privacy Policy Terms of Service Do Not Sell My Personal Information
© Stitcher 2022